导语:副极地大陆性气候分布有哪些?副极地大陆性气候,是指在副极地区域内部的气候类型 ,其特点是夏季温暖而短暂,冬季寒冷而漫长,降水分布不均匀。这种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地球北半球的亚洲 、欧洲和北美洲的内陆地区 ,以及南半球的南美洲和澳大利亚等地,下面就去看看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原因吧!
副极地大陆性气候分布
分布在50°N或55°N到65°N地区,包括亚欧大陆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除外),芬兰和前苏联大部以及北美从阿拉斯加经加拿大到拉布拉多和纽芬兰的大部 。年可能蒸散量在35cm到52.5cm之间。这里冬季长而严寒 ,一年中至少有9个月为冬季。加拿大的沃米利恩堡和俄罗斯的雅库次克一年中分别有6、7个月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在10℃以上的只有3个月,植物生长期一般只有50—75天左右 。
该气候型所在地区冬季黑夜时间长 ,正午高度角小,在亚欧大陆中部和偏东地区又为冷高压中心,风小、云少 、地面辐射冷却剧烈 ,大陆性最强,冬温极低。在西伯利亚的维尔霍扬斯克1月平均气温竟低到—50℃,而附近的绝对更低气温曾降至—73℃ ,有世界“寒极”之称。夏季白昼时间长,7月平均气温在15℃以上,气温年较差特大。
全年降水量甚少 ,在东西伯利亚不超过380mm,在加拿大不超过500mm,集中于暖季降落,冬雪较少 ,但蒸发弱,融化慢,每年有5—7个月的积雪覆盖 ,积雪厚度在600—700mm左右,土壤冻结现象严重 。由于暖季温度适中(在10℃以上)又有一定降水量,适宜针叶林生长 ,又称为雪林气候(Borealforestclimate)。
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原因
赤道空气受热膨胀后上升,升到了一定高度后力量自然就减弱了,到北纬30度时 ,这里的太阳光照没有赤道那里的强了,空气遇冷而下沉,空气下沉 ,气压自然升高,于是形成一个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与极地高气圧之间由于气温的不一样,还是存在一个气压梯度(就是一个气温差),只要存在气圧梯度 ,空气又会自然流动,当副热带高气压与极地高气圧的空气相遇时,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 ,于是又形成了一个上升气流,空气上升,空气就减少 ,气圧自然降低 。于是就形成了副极地低气压。
副极地低气压带是冷湿吗
副极地低气压带是冷湿的。这是因为副极地低气压带是由于冷暖空气相遇,形成极锋,暖空气沿锋面上升而形成的 。由于暖空气的上升运动 ,水汽容易遇冷凝结,成云致雨。所以副极地低气压带的性质为冷湿。同时,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也与地球自转、表面受热不均、地形和气候等因素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