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清明节风俗有扫墓、踏青 、植树、荡秋千、放风筝等习俗。虽因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节日活动虽不尽相同 ,但扫墓祭祖 、踏青郊游是共同基本礼俗主题 。接下来的内容将从清明节的来历与习俗2024和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开始,一起来看看吧。
一、清明节的来历与习俗2024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 ,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 。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时候 ,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之后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 ,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的时候,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国君 ,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 ,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 。他打点好行装,同老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 ,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 ,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 ,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 ,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 ,但愿主公常清明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 ,便赐老柳树为 ”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扫墓,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四大祭祀节日之一 ,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人们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 ,带上水果食品、纸钱等物品来到墓地,将供品摆放在墓地前面,将纸钱焚化 ,为坟墓添一些新土,然后再在墓前磕头祭拜。
踏青,踏青又叫春游 ,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所以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荡秋千,秋千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创造的一种运动。春秋时期传入中原地区,汉代以后,秋千逐渐成为清明 、端午等节日进行的民间习俗活动并流传至今。
二、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清明节 ,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 。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 ,抒发人们尊祖敬宗 、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清明节历史悠久,源自早期人类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 ,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 。据考古发掘,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发现了万年前的墓葬 ,是中国年代最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表明上古先民在万年前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与礼俗观念。“墓祭”礼俗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清明“墓祭”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上古干支历法的制定为节日形成提供了前决条件 ,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礼俗形成的重要因素 。清明节俗丰富,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清明节不仅有祭扫 、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 ,“天人合一 ”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春秋二祭,古已有之 。经历史发展,清明节在唐宋时期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 ,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结语:以上是小编整理的“清明节的来历与习俗2024,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内容 ,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